楚才学子“三下乡”(八):探寻基层治理智慧 感悟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
编辑:test2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7日
点击次数:
(通讯员、摄影/张翅飞、肖智渊、刘与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民共同关注的话题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和有效实现乡村基层服务治理,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八月中旬,必威赴鄂州文化路径调研实践团队来到鄂州市梁子湖区新农村,进行了以“探索东沟镇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为主,“探访乡村基层治理特色新模式”为辅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处理等方式,对鄂州市东沟镇乡村振兴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形成文字报告,对相应产业发展方向等提出了建议和参考。
一、调研: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不忘改善民生初心
8月16日,团队一行前往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来到茅圻村乡村基层治理新模式——“巧巧工作室”开展专项调研。
“巧巧工作室”在镇、村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于2019年。带着“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的理念支持下,政府还给“巧巧工作室”安排了专门办公场所。经三年多探索,茅圻村逐步形成群众点单、“巧巧工作室”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全链条基层服务模式,帮村民办理各类事务1000余件,帮助解决留守儿童游戏消费纠纷3起,帮助追回退费3000余元。特别是2020年疫情突袭期间,余巧带着13名党员志愿者“逆行”60多天,为村民代购价值10多万元的药品和物资,服务村民1832人次,为茅圻村成为“无疫村”立下大功。而如今,“巧巧工作室”经验从2022年起开始在东沟镇其他7个村推广,志愿者也增至200多名。村民挂在嘴边的话也从“有事有烦恼,茅圻找余巧”变成了“有事有烦恼,村村找巧巧”。
16日下午,团队一行有幸拜访了茅圻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巧巧工作室”的发起者余巧。她热情地接待了来访,向团队成员就“余巧工作室”的成立背景、志愿服务模式、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余巧向团队成员面对面介绍工作室有关情况
参观“巧巧工作室”
合影留念
在专访余巧之后,在余巧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附近村民家中,调研了解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及其周边群众对“巧巧工作室”的评价和反馈。
村民一见到余巧便开心地合不拢嘴,与实践团队谈及“巧巧”们所做的工作时,这位老人的赞美之声更是不绝于口。老人感叹道:“现在充话费呀、买药呀都不用担心了,都有巧巧志愿队帮我们的忙!”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了精确服务到每一村每一户,在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东沟镇每个村都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服务站点,保证了村民有困难时,巧巧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能够及时进行帮扶,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余巧带队团队成员拜访当地老人
结束村民家庭探访,团队和余巧同志正要前往了解服务站点的有关情况,不想余巧正好接到了另一位村民的服务需求电话,余巧便顶着烈日独自驾驶电动车赶往居民家中去了。此情此景,团队成员纷纷肃然起敬,目送余巧远走的背景。“巧巧”们的这种全心全意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让团队成员们感到无比钦佩和感动。
合影留念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合影留念
离别之际,团队成员还对工作室和志愿服务队目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交流、梳理和讨论,并提出与大学对接,利用大学的优质资源加以改善等建议和意见。大家纷纷表示,如能联合当地高校,为大学生提供走向民生民情,走近农村实际,联合高校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双方共赢,也将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和举措。
二、探访:当地特色文化元素 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8月17日,实践团队对当地乡村振兴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文化元素进行了探访和调研。针对当地富有特色的剪纸、根雕、玉连环、穿花龙舟、张裕钊文化和梁湖碧玉茶等特色文化和产业,实践团队拜访了对应文化和产业的非遗传承人,参观了文化园、文化陈列馆,走访了相应的产业园区,深度了解了当地文化产业现状。
(一)雕花剪纸
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雕花剪纸。
“雕花剪纸虽然很多地方都有,但我们这里有自己的特色和传承!”文化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向调研团队介绍道。
鄂州雕花剪纸,亦称“花样”、“雕花”,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雕花剪纸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深受楚文化影响,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团队成员参观剪纸艺术品陈列馆
(二)根雕技艺
接着,探访团队又参观了根雕技艺中心。
“这是市博物馆找我定制的根雕作品,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作品处于初始阶段,循着根系的形状可以把它雕琢成一只浴火的凤凰。”根雕技艺传承人柯师傅热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着根雕文化和眼前的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柯师傅家已经四代传承和发扬根雕这门技艺,并不断有想学习根雕的人前来拜师学艺,根雕文化也一定会在当地继续发展,向更广阔的区域传播。
团队参观根雕技艺中心
根雕茶台
(三)玉连环
随后实践团队欣赏了玉连环这一独特的乐器演奏。
“人说江南好,我家樊湖涯;君王皆作古,钟灵显奇皅。”古鄂玉连环是传统伙居道人在大型活动演奏的乐器,一般九组,每组九人组成,场面壮观。演奏时以“连环扣”为主,同时,突出玉连环敲击乐的特色,再加上沼山地区方言,更显玉连环这种曲艺形式独特。玉连环1998年登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2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江风古韵品鄂州》专门播放了沼山镇桥柯村玉连环。
乐器 玉连环
(四)穿花龙舟
然后,实践团队又来到穿花龙舟传习基地。
“我们这里的龙舟不像每次电视里播出的龙舟比赛那样是又细又长的龙舟,咱们的龙舟啊平日里是要兼顾捕鱼这样的日常生产活动的,等到节日里才给他装上各种装饰和大鼓。当初奥运会一个国家出一个代表性项目时,中国出的就是咱这里的龙舟!”工作人员介绍说。
渔船改成的龙舟队是由四条舟组成,一条“凤舟”,即船头、船尾都装上凤凰形体的彩扎,船舱桅杆顶上一只展翅白鹤脚踏一枚红色龙珠,故而这条船又称为“珠舟”;两条“龙舟”,即船头、船尾都分别装上龙头和龙尾的彩扎,船舷两侧搭上红色丝绸称为红龙,搭上黄色丝绸称为黄龙;另一条则是“菩萨船”,即船中间供有被称为菩萨的屈原和左右两位官员模样的彩扎。
穿花龙舟所用桐油龙舟
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穿花龙舟
鄂州市穿花龙舟传习基地
(五)张裕钊文化
接着,实践团队来到了张裕钊文化中心纪念馆。
“我们这里有一个村,人人都会写书法,家家户户有楹联。张村,张裕钊的故乡。”
张裕钊(1823年—1894年),字廉卿,号濂亭,湖北鄂州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张村人,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李志敏评价:“张裕钊别开生面,触化北碑为已用。”
“湖北张体楹联第一湾”立牌
团队成员参观张裕钊文化馆
文化馆馆藏文物
(六)鄂州名茶
最后,实践团队品尝了鄂州名茶——梁湖碧玉茶。
“朋友遍天下,梁湖碧玉茶。”近年来,梁子湖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盘活梁子湖山水资源,擦亮“醉美梁湖”文旅名片,着力打造“梁湖良品”,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梁子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鄂州市较早从事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企业,年产茶12000斤,其中名优茶6000斤,年产值500余万元。
制茶师傅在炒制茶叶
“梁湖碧玉茶”连续三届获全国“中茶杯”特等奖,被评为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梁湖碧玉茶”手工小罐茶被授予“鄂州老字号”称号,是鄂州人最喜爱的品牌之一。2015年,“梁湖碧玉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梁湖碧玉茶种植基地
针对茶文化、茶产业,团队成员在此次探访中还一起剖析了“梁湖碧玉”茶饮消费者的特征、消费行为、消费模式以及感知价值的差异性,并充分预估了“梁湖碧玉”茶饮品牌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研究、分析“梁湖碧玉”茶饮品牌的主要受众群体后,结合受众群体回购可能性与忠诚度等因素,团队成员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还对该品牌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和预测,并提出了若干条意见和建议。
结束语
此次团队实践考察与探访活动圆满结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实践团队不仅尽可能多且全地走访和探寻了鄂州市东沟镇的文化元素和相应产业,并对茶文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度调研和实地探访,梁子湖区人民政府网对部分实践内容进行了相关报道【原文链接】湖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到东沟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liangzh.gov.cn)。
“丰富多彩的鄂州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如何去保护、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队长刘与进充满信心和希望地说到,“弘扬传统文化,从我们青年做起。肩负着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参与文化交流,宣传文化魅力的职责和使命,让我们青年全体携手同行,一起留住中华民族的灵魂!”
附:团队成员感想
本次社会实践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不仅提供了一次能让我们深度了解新农村现状的机会,还让我学会了对一个目标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且学会了如何用能获得的资源去分析和讨论问题。实践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还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素养水平,让我自身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从发现问题、寻找办法再到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再加以解决,从而形成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与目标实现的良性循环。特别是我们在探访当地的剪纸、根雕、玉连环、穿花龙舟、张裕钊文化和梁湖碧玉茶等特色文化和产业时,不仅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深厚积淀,还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认识。当然,此次实践活动给我一个很大的惊喜就是当地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巧巧工作室,这个是真真切切地在坚持全心全意地服务民众,实实在在地打通了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我相信,在当地政府的奋力创新下,巧巧工作室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新样板、新动力。
——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楚理班) 刘与进
这次到鄂州探访当地文化及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经历,与以往的任何一段社会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它既不是城镇中探望孤寡老人的爱心善举,也不是到繁华都市实习工作的学习锻炼,而是真真切切走到农村去,到人民中去,了解民生民情,了解基层工作者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一段神奇而难忘的旅程。发自内心的善良是“巧巧”们热衷服务村民的不竭动力,文化的积淀是人们之间看不见的凝聚力,文化和经济的结合是“农文旅”模式的根源。是的,不到群众中去,是不会有与群众有深感情的,只有走出校园,接触这个社会最本来的面貌,走到人们面前去时,才能真正知道这个世界上,与此同时,正发生着无数自己当前视角以外的事儿,也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进而对未来有一个更合适的规划。
——2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楚理班) 肖智渊
在上大学之后,我就了解到,暑期社会实践一直是大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社会、服务大众的契机。而我在亲自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后,才从中领悟到了很多平时领悟不到的道理,让我开拓了眼界,提升了自我。的确,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有很大的不同,这次是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如何把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目标的调查和考察中去。我们的实践主题是围绕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也让我这个实践小白真切地了解到了茶文化相关的知识以及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重大影响。除此之外,这次实践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的实践过程是曲折的,受到很多客观因素以及疫情反复的影响,但是我们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积极应对,并最终取得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成果。总之,本次社会实践丰富了我们的大学生活,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我永远热爱社会实践。
——20级旅游管理专业(楚文班) 张瑾玥
在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观了有机茶生产基地,体验了从鲜嫩茶叶到制成茶叶的全套流程。这让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感悟。与此同时,在探究企业生产方式中,我们发现了一种企业与茶农合作的经营方式:通过与当地的茶农合作,收购茶农手中符合标准的茶叶。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企业在原料生产量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茶农的销货方式,增加茶农种植茶叶营收的稳定性。本次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团队成员本身的见识和思想,也在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文化产业的路径研究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20级软件工程专业(楚理班) 王岩
此次社会实践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旨在从乡村振兴茶产业方面,探讨湖北省鄂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茶文化为脉络,探访了鄂州市各个村镇的特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探究和总结的过程中,我不仅拥有了一次亲眼见识社会主义建设与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更难得的是近距离体会到人民辛勤劳作获得收获的艰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鄂州茶文化产业价值不断上升,当地的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同时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相辅相成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让我明白这个社会仍然需要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努力去改变。通过此次实践,我们希望对鄂州文化产业的传承、创新等方面开拓出一条新的路径,进一步完善落实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
——20级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楚理班) 张翅飞
今年暑假,我们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湖北省鄂州市进行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考察。由于时间冲突等原因,我没能参与实地考察。为了给实践考察提供基本的数据资料,我们提前在网络上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好在实践过程中,考察队员也会及时把各地情况与我分享,每天我们都会进行会议讨论,总结当天的实践收获,并为乡村振兴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这次实践我虽是线上参与,但于我而言也一样收获颇丰。我不仅了解了一些乡村非遗文化和特色基层治理模式,还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楚理班) 荣翔
(审核:许良发)
电话:027-8866246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编:430062
学院公众号
学校公众号
版权所有©必威·(BETWAY)官方网站nbsp; 鄂ICP备05003305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