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

楚才学子“三下乡”(十八): 赓续扎染技艺 助力非遗传承

作者:

编辑:test2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9日

点击次数:

(文/李锦源 刘依欣 图/丁婕 刘依欣)为响应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赋彩新时代画卷”的时代号召,8月11日-15日,必威6名学生组成的“云上守遗”实践团队前往云南大理等地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宣传非遗文化,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增添新的活力。

奔赴大理,探访周边群众

扎染,古称绞缬、撮缬,民间又把扎染称为“疙瘩染”,把扎染布叫做疙瘩花布、结花布、蓝花布,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民族扎染之乡”——大理周城,探寻传统扎染技艺,主要探访了白族扎染技艺。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地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而家家户户的扎染技术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与手工织布一样是大理白族世代传家的传承技艺。

布料的编制过程

到达当地后,团队首先拜访了当地的周城扎染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奶奶。杨奶奶向团队展示了当前取得的工作成果,并指出了当前周城非遗保护所面临的政策保障不足、非遗传承人才不足、缺少社会关注度等系列问题与严峻挑战。她指出,非遗传承应国家上下一体,做好统筹规划,避免地方响应不积极等风险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协助非遗项目传承等意见和建议。

周城扎染作品

一瓦一屋一人家,一针一线一素布。穿过蓝白的扎染布海,沿着小城的石板路,阿奶竹筐里的白与作坊里的蓝,是大理历经千年的传承。

亲身体验,学习扎染技艺

告别杨奶奶,团队成员采访了当地居民。根据采访结果得知,当地居民对于扎染文化有所了解,但对关键性的制作工艺与手法却了解不多,不能做到亲自动手操作。

为更好地了解扎染,团队成员决定亲自学习制作扎染。在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也有了新的思考:扎染的过程非常考验耐心,如果让孩子们来学习扎染,不仅可以涵养他们的心性,也可以让家长对扎染有更深的了解,让扎染这项非遗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团队成员学习捆扎技法

“看着技艺传承人在织布机前的身影,时光仿佛回到了过去,一辈又一辈的大理白族,端坐在织布机前,双脚在踏板间上下交替,双手翻飞、穿梭往复中是大理白族的传家之意与生活哲学。”在参观考察和动手体验过程中,团队成员不禁感叹道。

非遗教学,传递文化火炬

按照实践活动安排,团队将在当地开展非遗教学辅导的想法与当地居委会交流协商,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居委会负责人的大力支持。

支持就是使命,责任就是动。当地的大力支持成为团队下一步行动的无限动力源。

紧接着,团队成员通过微信群聊联系上当地家长和适龄孩子,鼓励当地年龄在7-10岁的孩子踊跃报名参加。

欢快的扎染课堂

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对扎染展现出了巨大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实践。最终,大家在老师的帮助下,收获了一幅幅满意的作品。团队工作也很快获得了家长、居委会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大家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宣传非遗,赓续文化魅力

为进一步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力,团队科学分工,及时成立了“云上守遗”宣传小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宣传推文等形式宣传非遗,让更多人知道各地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赓续文化魅力。

“从广东佛山到山西吕梁,我们结合家乡及各地非遗特色,将非遗之旅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一篇篇既饱含着队员的心血,更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推文并定期发布,很快获得网络读者的一致好评。”“我们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了相关工作内容。截止八月底,已经完成了‘时光中的香云纱’‘大理的一抹蓝’‘探夏城红釉,见古镇新飞’等近10篇优质推文,点击量持续上升,呈现出较好的宣传效果。”

同时,让人惊喜的是,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彭同学通过留言的方式向团队成员表达了自己最真切的想法,她表示:“通过阅读‘云上非遗’公众号的文章,不仅让我对非遗感到骄傲,也激发起我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团队成员向她表示了感谢并鼓励她在未来的日子和我们一起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公众号封面内容                    公众号推文内容

总结与展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赋彩新时代画卷。“云上守遗”实践团队各位成员不仅前往云南大理进行了集中考察实践,还结合湖南、河南、广东、山西等省份的家乡当地,开展了关于探寻身边非遗文化资源的专题策划和云宣传。

“此次走访调研,不仅让我们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应与人民生活相结合,让文化更有‘乡土气’。我们还想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队长、22楚才1班、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生刘依欣说。

在这五天时间里,团队成员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并且在张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非遗社会实践,你们将有机会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保护者。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守护和传承,而非遗社会实践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并积极行动起来,才能确保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团队指导老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敏给予团队成员最殷切的期盼。

实践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张敏合影留念

“不论是手工织布还是扎染艺术,我们总会找到传承的方式,因为刻在中国人血脉里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文化自信,让我们总能找到‘回家’的路,就像杨奶奶被重新敲开的房门、就像房间里重新响起的‘吱呀’声。”

一块布值得半生等待,一门手工技艺值得代代相传……

非遗传承,未来路很长。

非遗传承,我们一直在路上。


附:团队成员感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扎染的魅力所在。首先,扎染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制作的过程中,我需要挑选和整理布料,学习扎花的技巧,考虑颜色的搭配和图案的设计。每一步都需要我们细致耐心,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22楚才1班、档案学 丁婕

参与大理扎染考察活动,我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从染料制作到图案设计,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细致的操作,让我对手工艺人的技巧和耐心深感敬佩。总之,此次大理扎染考察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对手工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我的创造力和艺术感知能力,这将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2楚才1班、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刘依欣

大理扎染活动我投入其中,用细心和耐心将颜料逐渐渗透进布料之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过程带来的内心平静与神奇满足。参与大理扎染活动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色彩,还能体验到制作衣物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努力。这让我对于每一个衣物更加珍惜和敬佩。

——22楚才1班、产品设计 李卓恩

在大理扎染实践活动中,我和其他人一起学习、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了一件精美的作品,这种团队合作的氛围令人难忘。通过参与大理扎染活动,我对于纺织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扎染技巧,这让我对于手工艺术充满了兴趣。

——22楚才2班、通信工程 李锦源

这次活动让我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冲击和挑战,我们应该给予这些经典技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保留和传承这一个个独特的文化遗产。大理扎染活动让我对于手工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增强了我的创造力和艺术感知能力——真心难忘这次考察实践活动。

——22楚才2班、通信工程 刘燕琰

大理扎染活动不仅展现了当地文化,还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机会。在与手工艺人合作过程中,我得以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与其他参与者分享对大理扎染的喜爱和思考。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成长体验经历。

——22楚才2班、软件工程 王忠平


(审核:许良发)



电话:027-8866246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编:430062

  • 学院公众号

  • 学校公众号

版权所有©必威·(BETWAY)官方网站nbsp; 鄂ICP备05003305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