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 > 学生园地 > 天问 > 正文

天问荐书(三)|屠格涅夫《罗亭》

作者:

编辑:test2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6日

点击次数:

编者按:

2022年,壬寅虎岁。天问学术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年,从创办之初“谁传道之?”“何由考之?”的悠悠问津,到学子围坐,手捧经典,切磋琢磨的读书盛会,再到一年一会,刊沈博文章,集百家思想的天问年刊。几代天问人以楚地先祖“辟在荆山,筚路蓝缕”的精神励耘着天问这块学术沃野。如今,江山揽胜,我辈登临;值此十年,锐意图新:天问科创,天问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新的创制纷至沓来。但白玉不惧年久而失其本色,学者不因岁长而变其初心。新的一年天问将坚守学术阵地,普及学术知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又值4月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天问学术中心将发布“天问荐书”系列推文。一周一会,将会有不同的天问学人介绍不同国家的经典佳作,以飨诸君。


天问荐书(四)|屠格涅夫《罗亭》

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语言巨匠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下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屠格涅夫忠于自己的天性和创作个性,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有效地利用了俄国和西欧的浪漫主义的积极成果,锤炼和创立了他自己的独特的现实主义小说,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宝库,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二  以爱之角度解读罗亭形象

《罗亭》一书描写主人公罗亭出身于破落的贵族之家,接受过大学教育,又曾到过国外游历,热爱自由,且能言善道,向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业和爱情。但他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追求尝试许多,但却屡屡失败,一事无成。他赢得了单纯善良的姑娘娜塔莉亚的芳心,却屈服于娜塔莉亚母亲的意志而放弃了幸福。至后来他曾创办多种事业,却都以失败而结束。之后,他一直过着贫困潦倒与漂泊的生活。小说结尾写道:“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给《罗亭》作了补充:后来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战中阵亡,临死时手里还握着一面红旗。

罗亭着迷于永恒崇高的思想,却由于忧虑和一种更大欲念的吸引而无法付诸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罗亭是懦弱的,他热衷于谈论牺牲、献身等富有理想主义的字眼,然而阻挡他实现自我牺牲的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更大欲念的吸引,他知道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无法解决所有令他和人类感到困惑的问题,阻挡他牺牲的是对一种更崇高死亡方式的向往。这也是为何他无法真正与娜塔莉亚在一起,这种牺牲方式并不足够吸引他,同样地,也并不足够吸引娜塔莉亚,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而把冲突退让归结为自私软弱,事实是,这份情感与寄托人生的方式相较于他们言辞谈论的爱都太“不够”了。对于娜塔莉亚而言,她的安静与暗涌被罗亭的语言和气息所点燃,但也正是罗亭让她意识到这些崇高字眼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她很快选择了与沃伦采夫一道生活。娜塔莉亚仿佛一个女版的“罗亭”,所以罗亭会吸引她,但娜塔莉亚不过比罗亭更早预料到他们这类人的结局,索性弃绝语言和行动,而安于本来的生活。不同的是,罗亭将他的观念以及自身无法克服的性格贯彻一生,飘零流荡,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是罗亭的命运。我一直以为,小说以不同维度解读并无高下之分,因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故而,从爱情这条线索解读罗亭,可以读出他丰满形象的一部分。

三 “多余人”与“当代英雄”

作为俄国文学史上代表性的“多余人”形象,罗亭、毕巧林这类人在零余、疏离背后始终是巨大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多余”不在于现实中的避退,而在于对自己内心的崇高要求,而他们走上的是一条与自我和解的道路,胜者寥寥无几,败者有如罗亭,光荣的失败。作者果真想批评罗亭吗?罗亭无疑是伟大的,相较于书中任何一个人物而言罗亭都是始终充满活力、保持纯洁的人,罗亭的一事无成在于他始终想把理想移植于现实而不愿做出丝毫妥协,正如列日涅夫所言“只要罗亭愿意,什么样的目的他不能达到呢”,这种始终流于语言的表象在于他的思想是缺乏土壤的,然而谁又有资格指责罗亭呢?罗亭之于文学,是不朽的。他无所谓失败可言,而其形象的丰满是难以超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罗亭这样的“多余人”无愧于莱蒙托夫所言之“当代英雄”。

相较于往常所言,不要像罗亭一样做“语言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我倒以为世人应当学习一点罗亭的精神,罗亭的“傻气”,这点“傻气”就算无法帮助我们葆有纯真,至少也能帮我们保持一点活力。罗亭的一生其实都在寻找他理想中的一种牺牲方式,罗亭并不指望人们记住自己,在他眼中,这也许是他的义务,正如种种他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一样。罗亭是复杂的,“语言上的巨人 行动上的矮子”是其一面,笔者在此所谈的亦不过他的另一面而已,剩下的许许多多面,则留待读者们自己去发现。


推荐版本:《罗亭》,陆蠡译,丽尼校,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亭》,徐振亚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推荐人:天问学术中心秘书部、20级楚才文科班 洪子尧


(审核:许良发)

















电话:027-8866246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编:430062

  • 学院公众号

  • 学校公众号

版权所有©必威·(BETWAY)官方网站nbsp; 鄂ICP备05003305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